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跡之一,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遼闊的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的結(jié)晶
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華民族的驕傲。
長城始建于秦始皇時期,經(jīng)過歷代的增補修筑,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長城幾乎都是明代所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長城重要關(guān)口居庸關(guān)的前哨,海拔高達1015米,地勢險要,城關(guān)堅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八達嶺長城,極目遠望,山巒起伏,雄沉剛勁的北方山勢,盡收眼底。長城因山勢而雄偉,山勢因長城更加險峻。
"不到長城非好漢",到北京不登長城,猶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廟一樣,是不可想象的。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等在內(nèi)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達嶺一覽這里的山河秀色。
今天的長城,早已失去軍事價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廣大中外游客,成為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長城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向遠處看,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的長城分為南、北兩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龍騰虎躍、氣象萬千,景色十分壯觀。往下面看是有兩個門洞和U字形的城墻緞怕讞甕城。在甕城墻上內(nèi)外兩面都有垛口墻,四面拒敵。倘若敵人攻破關(guān)門涌入城內(nèi),將受到四面守城將圍殲,敵人如落甕中。甕城是長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八達嶺的甕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勢,東低西高,東窄西寬,僅有5000平方米。甕城內(nèi)無井,水源缺乏,平常駐兵不多,守城部隊駐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甕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館”,是供皇帝路過駐蹕或官員停留住宿的。甕城兩門之間相距63.9米,西門楣題額“北門鎖鑰”,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經(jīng)講過。城門洞上,古進安裝有巨大的雙扇木門,門內(nèi)安裝有木頂柱和鎖閂。平時,大門敞開,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戰(zhàn)時城門緊閉,嚴實堅固;一旦發(fā)出反擊號令,城門洞又是千軍萬馬發(fā)起沖鋒的出口。甕城的東門楣題額為“居庸外填”,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鎮(zhèn)”關(guān)城的城臺上,原來嵌有一塊石碑,為明朝萬歷年間刻制。從碑文可以看一帶長城,先后經(jīng)80多年時間才完成。這碑中還記錄著修筑長城的時間、長度、主持官和管工頭、燒頭、窯匠頭、泥瓦匠頭和名字,以明確責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們中以看到來往不斷的車輛和從門洞穿過的游人。這里不僅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防御關(guān)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從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慶,西北往宣化、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八達嶺也因此得名。
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側(cè)陳列著一門大炮,名為“這時威大將軍”。這門炮炮身長2.85米,口徑105毫米,由于大炮身上鑄有“敕賜神威大將”而得名。它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見當時的軍工業(yè)是比較發(fā)達的。
北8樓是八達嶺長城海拔最高的樓,高達888.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原來還可登上敵樓觀山望景,但目前為了保護文物封了樓門。
從關(guān)城城臺到南峰的最高處南4樓,城墻長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別是南3樓至南4樓之間,山脊狹窄,山勢陡峭,長城逶迤400多米。城頂最險處,坡度約為70度,幾乎是直上直下。南1樓和南2樓,都沒有修復二層,從南3樓遺存的柱礎(chǔ)看,原來也有鋪房。
南峰長城以南4樓地勢最高,海拔803.6米。登樓眺望,長城自西南向東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蒼龍,宏偉壯觀。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國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臨八達嶺長城時詠的詩;千峰疊翠擁居庸,山北山南處處峰。鎖鑰北門天設(shè)險,半哉峻嶺
走長龍。從南4樓到南7樓,高度逐漸下降。南5樓與南6樓之間在長城的內(nèi)側(cè)距城墻30米的山脊上,聳立著一座白色的小亭,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貴州省修復長城紀念碑亭”。南6樓是一座鋪房,鋪房建在上層的頂上,面闊三間,硬山頂,紅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瓏。這大概是當年“千總”的指揮所。
德勝門乘919路(每15分鐘一班車),前門(17路站)乘游1路,北京站東街(103路站)乘游2路,歷史博物館西門乘游2路支線,東大橋(28路站)乘游3路,西直門、動物園乘游4路,蘋果園乘游4路支線,前門西出租站乘游5路,安定門、前門乘游8路均可直達(各游車首發(fā)時間均為早上6:30),車程只需40分
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
天安門廣場記載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運動都在這里為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拓寬,并在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后又分別在廣場的西側(cè)修建了人民大會堂、東側(cè)修建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南側(cè)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天安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稱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在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基座上,是高10余米的紅白墩臺,墩臺上是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有5座雕琢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地相配合,使天安門成為一座完美的建筑藝術(shù)杰作。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征,它莊嚴肅穆的形象是我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創(chuàng)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guān)。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為現(xiàn)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fā)祥地,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tǒng)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義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對北京大學進行了思想解放和學術(shù)繁榮,北京大學從此日新月異。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以及魯迅、胡適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學任職或任教。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1938年初,臨時大學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匯聚三校菁華,以剛毅堅卓精神,維系中華教育命脈?箲(zhàn)勝利后,北京大學返回故園,于1946年10月正式復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高校于1952年進行院系調(diào)整,北京大學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chǔ)教學和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北京大學的校友和教師有近400位兩院院士,中國人文社科界有影響的人士相當多也出自北京大學,并且產(chǎn)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大學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大建設(shè)的新時期,并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shè)的兩所大學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國家主席江澤民題詞:“發(fā)揚北京大學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振興中華做出更大貢獻”,并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發(fā)表講話,發(fā)出了“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的號召。在國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學適時啟動“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從此,北京大學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學與原北京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原北京醫(yī)科大學的前身是國立北京醫(yī)學專科學校,創(chuàng)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一度名為北平大學醫(yī)學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中,北京大學醫(yī)學院脫離北京大學,獨立為北京醫(yī)學院。1985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支持的醫(yī)科大學。)
北京大學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畝)。學校現(xiàn)教職工16073人,29617名各類在校學生,F(xiàn)有199個博士點、221個碩士點、100個本科專業(yè),以及覆蓋139個專業(yè)的35個博士后流動站。北京大學擁有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及國家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shù)量均居全國高校之首,F(xiàn)任校黨委書記閔維方教授、校長許智宏院士。
這是一塊神圣的土地。百余年來這里是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yōu)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天下的嚴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
這是一片自由的陣地。從十九世紀末葉到如今,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都在這里得到集聚和呈現(xiàn)。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者,從這里眺望世界,以堅毅的、頑強的、幾乎是前仆后繼的精神,在這片遼闊的國土上傳播文明的種子。民主與科學已成為這塊陣地不朽的靈魂。
北京大學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707 853平方米(4062畝)。學校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在繼續(xù)加強和發(fā)展基礎(chǔ)學科的同時,著力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shè)、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急需的應(yīng)用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使學校成為一所擁有自然科學、技術(shù)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管理科學、教育科學、語言科學、醫(yī)藥科學和新型工程科學等多種學科,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wù)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大學。北大現(xiàn)任校黨委書記為閔維方教授、校長為許智宏院士。
學校現(xiàn)有數(shù)學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政府管理學院、國際關(guān)系學院、經(jīng)濟學院、光華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物理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首都發(fā)展研究院、軟件學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應(yīng)用文理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環(huán)境學院、工學院、藝術(shù)學院和地球物理學系、技術(shù)物理系、電子學系、計算機科學技術(shù)系、地質(zhì)學系、城市與環(huán)境學系、心理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考古系、哲學系(宗教學系)、信息管理系、社會學系。學,F(xiàn)有96個本科專業(yè),198個碩士專業(yè),174個博士專業(yè);有各類在校學生39533人。
北京大學現(xiàn)有1129名教授(其中博士生導師987名)、1461名副教授,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4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8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1人、長江特聘教授51人。北京大學的院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以及國家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數(shù)目,均居全國高等院校之首。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561萬冊,是我國高校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藏書量最多的圖書館之一。學校圖書館,總面積達到6.2萬平方米,閱覽座位4000多人,總藏書量可達650萬冊,容量規(guī)模已成為亞洲高校第一大館。學校賽克勒考古與藝術(shù)博物館是全國高校中最大的博物館,館中數(shù)萬件珍貴的文物反映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
近年來,北京大學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按照“加強基礎(chǔ),淡化專業(yè),因材施教,分流培養(yǎng)”的方針,修訂了教學計劃,加強了基礎(chǔ)教學,充實更新了教學內(nèi)容,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在教學管理上,實行學分制,提高選修課的比例,鼓勵學生跨專業(yè)選課、修讀輔修專業(yè)或第二學士學位,提前修滿學分的學生可以提前畢業(yè),并推薦品學兼優(yōu)的應(yīng)屆畢業(yè)生免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在課余時間,學校還為學生營造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了學生課外學習和實踐活動,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學校還開展了較為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際聯(lián)系。北京大學的學生不會因經(jīng)濟困難而輟學或影響學業(yè)。為保證經(jīng)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北京大學設(shè)立了“經(jīng)濟困難學生助學體系”,包括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減免學費、借款、臨時困難補助、助學金、獎學金等渠道、助學貸款和勤工助學將作為資助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主渠道,其他項目作為輔助手段。
北大師資力量雄厚,他們或為學界泰斗,或為學術(shù)新星,構(gòu)成了北大獨特的學術(shù)風景。北大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數(shù)已達4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shù)達到7人。在“973”項目中,北大出任各項目首席科學家的教授達到11位,成為目前國內(nèi)出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人數(shù)和承擔“973”子項目最多的單位。在2001年底公布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四批特聘教授名單中,北大有15人成為特聘教授,l人為講座教授,截止到2001年底,北大“長江學者”人數(shù)已達51人。北大教師隊伍日趨年輕化。截至
2001年,北大共有58位青年學者獲得杰出青年基金獎勵,為全國高校最多;8人獲得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北大教授平均年齡為53歲,副教授平均年齡42歲,而最年輕的教授只有33歲,42歲以下的教授有200余人。每年都有大量海外著名專家學者受聘前來北大講學,僅2001年就有長期外教64名、短期外教274名。他們大多曾執(zhí)教于哈佛、耶魯、劍橋等世界名校。每年都有許多世界著名學者來北大作演講。2001年就有法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讓·馬利·萊恩等8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北大舉辦了講座。在全國和北京市教學成果獎評審中,北大榮獲全國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8項,北京市一等獎31項、二等獎22項,獲獎數(shù)量之多和獲獎級別之高,均在高校中獨占鰲頭,充分反映了北大教學工作的實力和水平。在教育部第三屆“高校青年教師獎”評選中,北大陳大岳、柳彬、劉玉鑫、王浦劬等4人榜上有名。
北大是學術(shù)的圣殿,是科學家與學者的搖籃。從“新人口論”的提出,到牛胰島素的首次人工全合成;從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電子數(shù)字計算機的設(shè)計,到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從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翻譯,到微分動力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研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北大開辟的是一條奮進之路。2000年,北大納米中心“長江學者”彭練矛研究組發(fā)現(xiàn)了0.33
nm級別的單壁碳納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學家所給出的理論極限。這一成果與北大承擔的國家空間信息基礎(chǔ)設(shè)施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一起,雙雙人選
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北大是唯一一所有兩項成果入選的學校。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1471.htm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區(qū)東部。原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約5200畝,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總面積達350公頃。
它的陸上建筑面積和故宮一樣大,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shù)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shù)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nèi)f化的景象之中。
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qū),是皇帝處理公務(wù)之所。其余地區(qū)則分布著40個景區(qū),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qū)。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里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shù)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園”。
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遺憾的是,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和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兩次洗劫圓明園,園中的建筑被燒毀,文物被劫掠,奇跡和神話般的圓明園變成一片廢墟,只剩斷垣殘壁,供人憑吊。
圓明園
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并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占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余畝擴大到三千余畝。此后,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jié)、處理日常政務(wù)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后,在圓明園內(nèi)調(diào)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并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余畝,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
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臺,再現(xiàn)《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園中。長春園內(nèi)還有一組歐式建筑,俗稱西洋樓。
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shù)杰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領(lǐng)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tǒng)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于10月18日率領(lǐng)侵略軍三千五百余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持續(xù)了兩天兩夜的大火,將圓明園燒成一片廢墟。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準備修復圓明園,給慈喜住。后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后,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筑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
北海公園位于市中心區(qū),在故宮的西北面,因與中海、南海分稱三海而得名。這里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gòu)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
北海的建設(shè)源于一個古老的神話:據(jù)說,浩翰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藥,可一無所獲。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jié)果,于是下令在長安北面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瀕洲、方丈三仙山命名。自此以后,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北海采取的正是這種形式--北海象征"太液池","瓊?cè)A島"是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臺"則象征瀛洲和方丈。園中有"呂公洞"、"仙人庵"、"銅仙承露盤"等許多求仙的遺跡。
最早的北海只是一處普通的水域,水中有島名"瑤嶼"。金代開始挖湖堆山,擴大瑤嶼,改稱"瓊?cè)A島",島上建"瑤光殿"、"廣寒殿",又從汴梁(今開封)移來艮岳花石堆疊假山,北海便初具規(guī)模。元代繼續(xù)擴建瓊?cè)A島,改稱"萬歲山"、"萬壽山"、’瀆山",并以此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后有北京"的說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宮的后花園,稱西苑,始掘南海,堆土東岸,將團城和犀山臺與陸地聯(lián)接起來,并建"金鰲玉棟橋"。清代,在廣寒殿遺址上建塔立寺,稱"白塔寺",后改稱"永安寺",稱瓊?cè)A島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建設(shè),連續(xù)施工30年。光緒時代,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修北海,供其享樂。
辛亥革命后的1925年8月,北海被辟為公園向游人開放,但因管理不善逐漸荒蕪,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成為一處雜草叢生、污泥淤積的荒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海公園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疏浚三海、修整建筑、增加設(shè)施,使北海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民休息游覽的勝地。1987年,北海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北海公園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達到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3.9平方公里)。湖口瓊?cè)A島上建的藏式白塔為全園標志。漪瀾堂波相光映;濠濮間游廊曲折。北海北岸是幾組宗教建筑,有小西天、大西天、闡福寺,西天梵境等,還有五色琉璃鑲砌的九龍壁,兩面各有蟠龍9條,戲珠于波濤云際,造型生動,色彩明快。園內(nèi)還保存有文物鐵影壁、一座16面多角形塔式石幢、495方歷代著名書法家真跡、萬歲山團城和承光殿玉佛等。北海團城內(nèi)的玉佛高琢1.6米,為整塊白玉雕而成,佛身鑲嵌寶石,通體瑩潤,珠光奪目,極為珍貴。其左留臂有一刀痕,為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略北京時留下的罪證。團城承光前的巨型玉甕“瀆山大玉!敝剡_3500公斤,氣勢逼
概貌:北海位于今北京城的中心地區(qū),與中南海一橋之隔,總面積1063畝,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是我國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它以富麗多彩的文物古跡、風格獨特的造園藝術(shù)、優(yōu)美秀麗的湖光山色而馳名中外
Technical
| Publication
| Website
| Software
|Subtitle
|Translation
Memory |